一、造谣坐牢案件怎么判刑的?
造谣诬陷的判刑是: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通过信息网络实施造谣诬陷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二、刑事案件没钱赔偿怎么办?
1、刑事案件没钱赔偿可以协商分期清偿赔偿款。
刑事案件不赔偿的处理方式有:
(1)有能力赔偿而隐瞒财产的,原告可以向法院申请对被告财产进行调查,发现财产后,请求法院强制执行被告的财产;
(2)确实无力偿还的,可以协商分期清偿赔偿款;
(3)没有劳动能力、生产困难的无法偿还的,法院可能会终结赔偿案件。
2、法院判决赔偿后没有钱的处理办法:
(1)责任方如果有非货币财产,权利方可以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权利方先申请强制执行,如果法院执行局确认责任方无财产可执行,可以中止执行,等责任方有财产时再执行。
(3)无力赔偿财产可以赔偿劳务,双方达成协议签字确认后报法院备案,责任方接受权利方和法院监督,以付出劳务的方式赔偿。
三、刑事案件嫌疑人坐牢了由谁赔偿?
1、刑事案件嫌疑人坐牢了由本人赔偿。
犯罪分子在接受刑事处罚前或之后,只要有偿还能力,就应当依法返还诈骗受害人的财物。没有偿还能力,亦应当分期偿还。判刑属于刑罚,不是免除民事责任,即使入狱后,也应当支付民事赔偿。
2、被判刑的人积极赔偿,不可以减刑。减刑的适用条件:
(1)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2)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3)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4)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5)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6)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积极赔偿不在此列,所以不能减刑。
若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承担支付民事赔偿金的责任,那么即使被法院判刑了,也依旧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对于犯罪嫌疑人不赔偿的情形,受害者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法院受理赔偿案件的诉讼请求后,需要结合现行法的规定,判断是否需要判决犯罪嫌疑人支付民事赔偿金。
对于造谣坐牢案件怎么判刑的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处理,其实行为人最高会被判处三年的有期徒刑,如果是情节较轻的,还可能被判处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的拘役或者是管制。通过上述文章内容希望能够解答您的问题,如果您对此还有疑问,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专业律师可在线为您解答。
北京刑事律师王学强法学理论功底扎实 ,工作认真细致 ;与法学界联系广泛 、密切,紧密结合法律理论和实务;对重大疑难的案件诉讼经验丰富 诉讼技巧运用娴熟。 执业以来办理了众多典型疑难案件和复杂法律事务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 、《焦点访谈》,北京电视台《法制进行时》、《北京时间》以及《法制日报》、《民主与法制》 、《凤凰网》、《中国网》等都曾进行过多次报道和介绍 。关于造谣坐牢案件怎么判刑的?的更多法律问题,可以咨询强律网北京刑事律师。
相关内容:微博造谣虚假信息怎么处罚?
微博恶意造谣诽谤诋毁他人如果对其他人造成严重伤害或后果的,应当构成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具体处罚根据造谣行为情节严重程度,分为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行政处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刑事处罚
根据《刑法》第264条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从以上条款可以看出在微博上对别人辱骂,造谣,抹黑别人人品如果造成严重后果或信息被实际点击浏览转发超过一定的量,应当构成诽谤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微博造谣散步虚假信息,不但需要承担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责任,根据造谣行为造成的影响后果程度进行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网络信息时代畅所欲言但是不能凭空捏造散步谣言,否则不但需要承担因造谣行为造成的全部损失,还可能涉嫌犯罪受到刑事处罚。